漁農自然護理署前日(11/12)公佈今年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顯示本港海域的整體珊瑚健康狀況良好,生物多樣性也維持於高水平。雖然有個別地點錄得珊瑚白化的現象,但影響程度僅屬輕微和只限於局部地方。
本年的普查在6月展開,為期5個月,超過800名潛水員參與,範圍由北面的東平洲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包括多個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和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在33個普查地點中,9個位於海岸公園,包括海下灣、印洲塘和東平洲。普查記錄這些海域的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況,並找出海域中是否有預先訂定的20個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指標品種。
漁護署指,各個普查地點錄得的珊瑚覆蓋範圍由10%至83%不等,有15個地點錄得超過50%的珊瑚覆蓋率,其中5個地點位於海岸公園。橋咀洲北的珊瑚覆蓋率最高,錄得83%。普查又在13個地點進行「珊瑚檢視」,透過特定的健康監察表找出珊瑚色素的濃度,評估其健康狀況。當珊瑚的顏色越深,表示健康狀況越佳。是次普查結果顯示,珊瑚健康狀況良好和持續穩定。雖然有6個地點錄得珊瑚白化的現象,較上年的3個地點多,但影響程度僅屬輕微和只限於局部地方。
在生物多樣性方面,普查在20個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指標品種中錄得19種,包括最常見的眉魚、蝴蝶魚、石斑、海膽、海參和寶貝螺等,而多數地點所錄得的品種數量都很多。另外,所有普查地點均沒有破壞性捕魚活動的痕跡,雖然在11個地點發現有棄置魚網的情況,但影響程度也只屬輕微。
【思考與探討】
1. 根據普查,以下哪個地點的珊瑚覆蓋率最高?
A. 橋咀洲北
B. 東平洲亞媽灣
C. 海下灣碼頭
2. 以下哪些是在部分普查地點發現的情況?(答案可多於一個。)
A. 破壞性捕魚活動的痕跡
B. 珊瑚白化的現象
C. 有棄置魚網
3. 上述普查根據甚麼標準判斷珊瑚的健康狀況?
4. 除了進行監察和研究外,漁護署還會進行哪些護理珊瑚的工作?搜尋相關資料並舉出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