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燈招牌被時代淘汰 保育機構辦展覽喚集體回憶

2022年8月5日

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招牌曾是香港的街道特色,但隨着時代變遷漸漸被LED電子顯示屏取代。有保育香港霓虹文化的機構,於7月31日至9月18日在中環海濱推出免費展覽「香港霓虹──未完的結局」,期望喚起港人的集體回憶。

霓虹燈並不是起源於香港,於19世紀末開始,霓虹燈在歐洲和美國的大型營業場所普及。早在1920年代,本港已有商人在唐樓上層安裝霓虹燈,以招攬顧客。到了1960年代,隨着本港工商業急速發展,不少商業機構紛紛使用霓虹燈招牌來宣傳自家品牌。不同形狀和大小的霓虹燈招牌,為香港街頭營造了燈火璀璨的繁華夜景,成了香港文化的一部分。不少著名導演更將香港這獨一無二的城市景觀,透過影視作品呈現在全世界觀眾眼前。

隨着時代變遷,由於LED燈招牌較便宜和省電,加上建築物結構安全問題和招牌尺寸規管等,近年霓虹燈招牌已漸漸被LED燈招牌所取代。同時,以往霓虹燈招牌一般集中在唐樓和舊區,隨着本港多個舊區陸續重建,不少霓虹燈招牌也被拆卸。本港霓虹燈招牌的數目急劇減少,目前全港僅餘約數百個,當中彌敦道僅存約10個,而製作霓虹燈的師傅亦僅餘數十名。

該機構表示,霓虹文化在香港有近百年歷史,結合中國書法和西洋美學,形成國際對於香港街景的印象,因此不希望它完全消失。該機構在是次展覽中展示約10個經修復的霓虹燈招牌和製作工具,並推出工作坊、導賞團、講座等活動,讓公眾深入瞭解本港霓虹燈的歷史文化、製作技藝和設計特色。

資料來源:
am730(2022年8月1日)、明報(2022年7月31日)、當代中國網站、香港理工大學網站、香港旅遊發展局網站
資料整理:
《今日常識新領域》(第三版)新聞速遞

參考資料
霓虹招牌館藏

  • 近年來,不少香港霓虹招牌因狀況和尺寸引起安全顧慮,被政府要求清拆。
  • M+博物館自2013年起收藏部分遭清拆的霓虹招牌,其中5塊已被納入館藏。
  • M+博物館也收藏了大量霓虹招牌的檔案,包括設計繪圖和照片文獻。
  • M+博物館收藏霓虹招牌及相關檔案,旨在肯定霓虹招牌在香港視覺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 霓虹招牌不單是廣告,更是工藝品、平面設計、插圖和建築。
  • 在描繪香港的電影、照片、藝術品和電子遊戲中,都可見到霓虹招牌,是令人可以即時聯想到香港的視覺符號。

參考資料來源:
M+博物館──從街頭走進博物館的霓虹招牌
https://www.mplus.org.hk/tc/magazine/collecting-neon-signs-from-hong-kongs-streets/
參考資料整理:
《今日常識新領域》(第三版)新聞速遞
評分
瀏覽人數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