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表面温度創新高 恐影響海洋食物鏈

2023年8月14日

  在全球多地正飽受極端高温影響之際,世界海洋温度上週亦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平均錄得20.96℃,此情況進一步加深人們對地球氣候、海洋生態等問題的憂慮。

  根據科學研究,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海洋吸收了人類活動所產生90%的過剩熱量。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上週五(4/8)發表的數據顯示,全球海洋表面温度於7月30日(不包括南北兩極海域)平均錄得20.96℃,打破了2016年3月的20.95℃,當時正值厄爾尼諾現象影響較大的時候。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採用不同方法計算海面平均温度,近幾個月也記錄到類似趨勢。NOAA在4月4日測得21.06℃,8月1日則錄得21.03℃,均打破2016年3月舊紀錄的21.01℃。科學家指出,最高的海水温度通常於每年3月錄得,擔憂明年3月前還會有新的高温紀錄。

  在錄得海水表面温度破紀錄前,英國、北大西洋、地中海和墨西哥灣等地區都已經出現海洋熱浪。根據英國氣象局和歐洲太空總署的數據,英國6月的海水温度比平均值高出3℃至5℃。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域,7月時海水温度曾高達38.44℃,可能是全球歷來最高的海水温度。根據標準,正常温度應介乎23℃至31℃。

  有專家指,全球海水温度上升將引發涉及整個海洋生態的連鎖反應,削弱海洋調節氣候和吸熱吸碳的能力,造成惡性循環,使氣候變得越來越熱。此外,海洋温度過高會擾亂海洋食物鏈,因為部分海洋生物會遷移到海水温度較低的海域。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明報、東方日報(2023年8月6日)
資料整理:《今日常識新領域》(第三版)新聞速遞

 

參考資料
全球暖化對海洋產生的變化及其影響

  • 海洋暖化
    – 為了適應變暖的環境,海洋生物要向較涼的區域遷移。
    – 自1950年代起,海洋物種以平均每十年約60公里的速度向兩極遷移。
    – 海洋熱浪的頻率自1980年代起增加了約一倍,其強度和持續時間亦有所上升,近年造成大量珊瑚礁、海帶森林、海草和紅樹林死亡。
    – 珊瑚的生態價值很高,為各種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棲息之所,然而海洋暖化導致珊瑚白化甚至死亡。
    – 例如大堡礁在2016至2022年間便經歷了4次大規模白化。
    – 海洋暖化會使海洋整體含氧量減少,加劇一些水域的缺氧情況,甚至導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 海平面上升
    – 海水受熱膨脹,加上陸地上的冰川冰蓋融化,使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在1993至2022年間增加超過一倍。
    – 海平面上升為沿岸地區帶來水浸威脅,亦會影響許多沿岸生態系統,包括紅樹林和淺水珊瑚礁。
    – 如果海水滲入地下淡水,更會影響飲用水和灌溉水。
  • 極端天氣更頻繁
    – 海洋變暖有利熱帶氣旋發展,因此全球暖化使全球強熱帶氣旋比例有所增加。
    – 熱帶氣旋會帶來強風暴雨和風暴潮,在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風暴潮對沿岸地區的威脅相應提高。

 

參考資料來源:
香港天文台──氣候變化下的海洋

https://www.hko.gov.hk/tc/education/climate/climate-change/00695-Oceans-under-Climate-Change.html

參考資料整理:《今日常識新領域》(第三版)新聞速遞

評分
瀏覽人數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