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推算20年後極端暴雨量大增 學者促政府及早擬定對策

2023年12月4日

  有大學研究推算,在全球暖化情況下,2040至2049年將出現「最高一小時雨量」達230毫米的極端暴雨,較今年9月「500年一遇」的黑雨紀錄再多四成。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及早擬定應對極端天氣的策略,並檢視雨水排放系統。

  研究團隊收集2001年起的本地氣候數據,並利用科學氣候模型推算極端天氣趨勢。結果發現,未來極端暴雨將更頻密,降雨量亦會增加。當中2040至2049年的「最高一小時雨量」可能超過230毫米,比今年9月黑雨紀錄158毫米增加約四成;到了2090至2100年,「最高一小時雨量」更可能高達300毫米。

  研究結果顯示,在黑色暴雨等極端天氣下「每小時降雨量多於10毫米」的機率,也將由過去10年的五成多,增加至2040至2049年的七成多。研究亦模擬出2023年「蘇拉」等多個超強颱風的雨量分佈圖,估算同級別的颱風若於2040至2049年來襲,帶來的雨量將再增加約三成至四成。

  研究團隊表示,難以預料類似今年9月的世紀暴雨幾時會再出現,但全球暖化下氣温不斷升高,大氣中的水氣亦隨之增加,極端暴雨出現的頻率必定會更頻密,降雨量亦會越來越高。團隊補充,是次研究以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數據為基礎,但隨着全球碳排放越趨嚴重,日後出現的極端天氣情況可能較現時的推算結果更差,因此政府不應用過去的數值規劃將來的應對措施。

  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應定期檢視極端天氣預警系統和雨水排放系統,並應與各界擬定緊急應對措施。團隊提醒市民在極端天氣新常態下,要更注意怎樣保護自身安全。此外,團隊呼籲社會各界一同減少碳排放,避免極端天氣情況惡化。

資料來源:明報、星島日報、東方日報、am730(2023年11月28日)

資料整理:《今日常識新領域》(第三版)新聞速遞
 

參考資料
研究團隊就應對極端天氣的建議

  • 政府必須基於最新的科學認知,建立應對各種極端天氣事件的標準和機制,包括定期檢討及更新極端天氣預警系統和排洪設施的設計標準等。
  • 因應酷熱天氣將成新常態,政府應考慮將相關臨時設施(例如避暑中心)改為常設設施。
  • 進行城市規劃時,需要將極端天氣可能帶來的影響納入考量,例如未來北部都會區可能會因高密度建設,而更易成為城市熱島重災區。
  • 市民應在住宅和工作地點常備緊急避難用品(包括防災包和食物),萬一受困亦能維生至安全獲救。
  • 政府、醫療和社福機構應增撥資源投放於防災備災的工作和培訓,以及加強向市民宣傳防災備災和避難求生原則,減低災害可能造成的人命傷亡。
  • 各界應加強對極端天氣的危機意識,正確認知其嚴重性和潛在影響。以暴雨為例,市民不應再認為在黑色暴雨警告下可以外出,應該更注意保護自身安全。
  • 《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應每5年檢討一次,今屆政府亦應以最新科學數據來更新減碳目標和擬訂具體行動,力爭於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
  • 企業和市民平時應積極減碳,例如節約用電、減少廢物等。

 

參考資料來源: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領導聯校研究推算香港於2040-2049年熱夜增五成 極端降雨增逾四成(2023年11月27日):附件

參考資料整理:《今日常識新領域》(第三版)新聞速遞

評分
瀏覽人數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