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自然護理署日前(3/12)公佈2023年度珊瑚礁普查結果,指本港整體珊瑚健康狀況良好,物種多樣性亦維持高水平,只在6個地點錄得珊瑚白化現象,較去年的13個少。
漁護署表示,普查在今年6月展開,為期5個月,範圍涵蓋香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延伸至南面的果洲群島,共33個普查地點。當中9個地點位於海岸公園,包括海下灣海岸公園、印洲塘海岸公園和東平洲海岸公園。
結果發現,各個普查地點錄得的珊瑚覆蓋範圍由13%至74%不等(2022年為9%至74%),當中有10個更錄得逾一半覆蓋率,而覆蓋率最高的地點為東平洲亞媽灣。在各個普查地點中,有6個錄得珊瑚白化現象,包括吉澳雞公頭、印洲塘坳魚咀、娥眉洲烏排、海下灣珊瑚灘和小浪茄,但影響程度屬輕微,並限於局部地方,估計可能跟夏季水温上升有關。
此外,漁護署亦在10個評估地點進行「珊瑚檢視」,利用特定的珊瑚健康監察表(共4種顏色,每種顏色再分1至6級,1最淺色,6最深色)找出珊瑚色素濃度,珊瑚顏色越深代表健康狀況越佳。本年的珊瑚色素平均指數為4.3,較去年4.1為佳,亦遠高於一般平均值3,顯示整體珊瑚健康狀況良好。
漁護署也會記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等20個指標物種的狀況,而今次普查錄得全部20個指定指標物種,包括蝴蝶魚、石斑、海參、海膽等。另外,在所有普查地點亦沒找到破壞式捕魚作業的痕跡,雖然在8個地點發現有棄置魚網,但影響輕微。
資料整理:《今日常識新領域》(第三版)新聞速遞
參考資料
泳客和潛水人士保護珊瑚的方法
https://www.afcd.gov.hk/english/conservation/con_mar/con_mar_cor/con_mar_cor_mult/files/conbooklet.pdf
參考資料整理:《今日常識新領域》(第三版)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