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7月起採用新生長圖表 更準確評估兒童超重情況

2024年4月29日

  政府更新了用作評估和監察本港兒童和青少年生長趨勢的「生長圖表」,將在今年7月起陸續採用,以取代沿用30多年的舊圖表。另外,根據衞生署聯同本地兩所大學的研究發現,當代兒童和青少年身高較以往有明顯的長期增長趨勢,其中2020年18歲人士的身高中位數(將一組數值由小至大排列,最中間的數值便是中位數),較1993年增加約2厘米。

  研究團隊在2019年至2022年期間,收集逾2萬名嬰幼兒、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兒童和青少年身高和體重比起1993年皆有提升。以18歲人士為例,身高中位數增長約2厘米,男性由1993年的171厘米增至2020年的173厘米,女性則由158厘米增至160厘米。團隊認為,上升趨勢是由飲食營養、生活方式和社會因素等導致,世界各地亦有類似狀況。

  研究團隊認為本港現時採用的「香港1993」生長圖表於1993年編制,沿用多年未有更新,未必適用於監察和評估當代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因此需重新制定涵蓋體重、身高、體重指數(BMI)和頭圍的「香港2020」生長圖表。

  根據舊圖表,只有身高超出指定範圍的人士,會以BMI來判斷是否超重;新圖表則全面改用BMI評估,並更新超重和肥胖定義,即5至18歲人士的BMI,在同一性別和年齡羣組的91%至98%之間即屬超重,98%以上則屬肥胖。團隊強調,全面使用BMI評估可減少正常體重卻被劃為超重的情況,判斷兒童和青少年肥胖和超重的準確度較高,有助家長協助子女減重和預防變胖。

資料來源:明報、星島日報、東方日報(2024年4月23日)

資料整理:《今日常識新領域》(第三版)新聞速遞

參考資料
兒童發育問題

  • 幼兒期、童年期和青春期是重要的成長階段,但成長速度因人而異。
  • 如胎兒在媽媽子宮內生長緩慢,會成為「小於胎齡兒」(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簡稱SGA),即嬰兒出生時體重或身長比胎齡相同者的平均體重或身長低兩個標準差,長遠或會引致發育遲緩。
  • 除了影響成年時的身高外,SGA在約五、六十歲時有較大機會患上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
  • 如果小童高度或身長較正常華人兒童標準低或高過兩個標準差,就屬於發育不正常。
  • 建議小童每年量度身高、體重、血壓等,亦要檢查脊柱,一旦發現兒童生長遲緩,就要轉介專科醫生跟進。
  • 青春期的發育異常主要是發育緩慢和不正常性早熟,有數據反映有5%至10%性早熟女童和40%性早熟男童腦部結構出現問題。
  • 父母可以定時記錄子女的身高和體重,定期與醫生商討他們的發育進度,以便及早應對發育期間遇到的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
明報網站──【兒童健康】發育遲緩有警號?兒童成長3個階段 影響因素各有不同(2020年1月30日)

參考資料整理:《今日常識新領域》(第三版)新聞速遞

評分
瀏覽人數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