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跟大家分享過如何透過遊戲去教導小朋友學習語言,今次就建議及介紹給大家和不同年齡小孩可以玩什麼遊戲,以及如何配合適當的兒歌去提升孩子學習語言動機。
零至六個月:
此時期的孩子,每天不停揮舞四肢、把玩自己的手腳,抓到玩具就會拿來敲打,利用感覺來認識環境,也對大人的臉部表情與聲音很感興趣。因此家長可以多和孩子玩「肢體遊戲」,搭配豐富的聲音、誇張的表情對孩子說話。在餵奶、換尿布或玩耍的過程中,進行母親語,即自問自答,例如:「你是否肚餓想喝奶?媽媽現在預備奶給你」。這樣做可以用大量語言,幫助孩子說出他的需求。
無論是廣東話或普通話,在不同的語調中,代表不同的中文字和意思。這個階段家長可多運用不同的詞彙及超連音(高、低、長、短、快、慢、上升及下降的音調),例如:「咦(上升音),你的尿布好(長音)臭呀,媽媽幫你換新的尿布吧!」。
更可加上生活上的兒歌(如:洗白白);動作上的兒歌(如: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以誘發寶寶聆聽的興趣,有助他們接收語言。
六個月至一歲:
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會翻身、爬行、走路,更有好奇心探索環境,所以,家長可以多些幫孩子連結生活周遭物品的名稱、和讓他們認識所見的事物。此時孩子也開始發展多種操弄物品的能力,不僅會敲打,還會拉扯、翻轉、丟掉、拾起,而且對於具有聲光效果、因果關係的玩具更感興趣,因此家長不妨利用聲光玩具給他們把弄和聆聽。亦可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孩子翻翻硬紙書、布書,和教導書中簡單的語詞。或是和孩子玩躲貓貓遊戲,灌輸物體恆存概念,並且以語言作輔助,例如:「媽媽不見了!咦~在哪裡?」。
在重覆的字句中,加入相關的兒歌,或家長自行作曲,令孩子更有興趣從聆聽中掌握詞彙及更有效地去接收語言。
一歲至兩歲:
在這階段的孩子慢慢發展出「配對」的概念,開始會把湯匙和碗、筆和筆蓋等相關的東西放在一起,家長可以多些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向孩子進行教導,例如:不同物品的名稱。孩子也喜歡把物品疊高,所以,可以邊透過紙盒、積木讓他們進行堆疊遊戲,鍛鍊精確動作,過程中也可帶出「疊高高」、「積木倒了」等詞。孩子一歲半以後,開始發展「假扮遊戲」,會模仿大人做事情、假裝幫助玩具嬰兒洗澡等,因此,可以著他們邊說邊做簡單的家事,例如:擦桌子、丟垃圾,不但可以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也可以學習到許多詞彙。
兒歌將會在這階段大大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跟他們唱兒歌時,加入恰當的動作,可以增強他們活動能力之餘,更令他們享受跟家人和朋友一齊唱遊。
兩歲至三歲:
兩歲後孩子的遊戲能力更廣,假扮性遊戲更趨成熟,並開始萌發「建構型遊戲」,在手眼穩定協調能力下,更能操作複雜的物品,他們會喜歡塗鴉、玩黏土等,而家長可讓他們搓揉黏土、捏塑簡單形狀。這樣,不但能夠訓練他們的手部動作,還可以在黏土揉捏過程輸入多樣化的語言。也可以相約孩子的朋友,一同進行簡單的小吃,例如:沙拉、三文治等,講解做小吃的程序與應對的內容,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亦可分配每位小孩各自有不同的任務,如:孩子甲負責把麵包搽上牛油,孩子乙把火腿放進三文治內,而孩子丙就把整件三文治放在碟上,最後就一起分享其製成品。透過分工合作,讓孩子明白需要等待及如何跟別人溝通。
孩子在這個時期的語言發展非常迅速,家長們可以教導和陪伴孩子自行唱出不同的歌曲,從而增進親子關係。
資料來源:香港兒童啟迪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