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署在2003年推出「辦公室及公眾場所室內空氣質素檢定計劃」,以12項標準檢測自願參與計劃的處所的室內空氣質素,並將空氣質素的級別評為「卓越」或「良好」,然後頒發嘉許證書。計劃推出至去年,共向1500多個處所發出證書,當中50個來自大專院校,約600個來自政府場所,8成參與的政府部門獲得「良好」等級。有機構反映,參與計劃後,員工較少因病請假,工作效率有所提升,亦能為機構建立關顧員工的形象。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在2009年和2010年對室內空氣質素的修訂指引,環保署建議更新室內空氣質素指標。署方考慮取消指標內室温、相對濕度和空氣流動的項目,因為這些標準只是與舒適度有關,與健康沒有直接關係。至於二氧化氮和甲醛,署方建議在現時的8小時檢測外,分別加入1小時和半小時檢測,因這兩種污染物出現不久便會對人體有影響。此外,署方考慮新增霉菌標準,以肉眼檢測霉菌是否存在。霉菌會增加市民患呼吸道疾病的機會,如巡查時發現霉菌,署方將建議處所把它們消除。
現時,室內空氣質素指標的檢驗制度,為5年一次以全套標準檢驗,期間每年要定期量度可吸入懸浮粒子和二氧化碳的濃度。在新標準下,每年檢驗將新增霉菌一項,參與機構的所需成本將由1萬5000元增至2萬元,環保署認為增幅可接受。署方希望新指標能於明年7月1日實施。署方補充,即使收緊二氧化氮和甲醛的標準,也不會令已取得證書的處所不達標,因那些處所的空氣污染物濃度遠低於現時標準。
<<思考與討論>>
1. 以下哪一個不屬於現時室內空氣質素的量度指標?
A. 相對濕度
B. 霉菌標準
C. 空氣流動
2. 承上題,環保署建議對室內空氣質素指標作出哪些修改?改動的原因是甚麼?
3. 你認為辦公室和公眾場所應怎樣保持良好的室內空氣質素?說說看。
<<參考資料>>
改善室內空氣質素的方法
- 經常打開窗戶,以保持室內通風良好和空氣流通。
- 使用冷氣機時,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以確保有足夠新鮮空氣。
- 定期清洗通風系統,包括隔塵網和管道系統,並保持系統操作正常。
- 不要在室內吸煙。
- 保持室內清潔和乾爽。
- 避免使用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日用品。
- 待新家具在戶外放置一段時間,直至無異味散發後才搬進室內。
- 在進行可散發污染物的活動(如煮食、裝修、影印、吸煙等)的空間,裝設和使用獨立抽風設施。
- 小心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噴霧產品(例如殺蟲水)。
資料來源: 星島日報(2018年6月5日)、東方日報(2018年6月4日)
參考資料來源:
室內空氣質素資訊中心──改善室內空氣質素建議
http://www.iaq.gov.hk/tc/iaq/improvement-of-iaq.aspx
資料整理: 教育出版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