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青少年服務機構於去年6月至7月期間,進行有關兒童情緒困擾和社交問題的研究,以問卷方式抽樣調查693對小一至小三學生和家長。結果發現,28%學生指自己有情緒困擾問題。29%學生表示有很多擔心的事,但63%家長卻不同意相關看法。此外,26%學生指自己的社交狀況不良好,亦有23%學生表示感到孤獨,較多時間獨自玩耍,但54%家長未能發現和不同意有關狀況。
調查機構指,曾有小一學生因不堪升學後所面對的功課壓力,而萌生尋死念頭。另外,亦有不少個案出現自殘行為,包括搣眼眉毛、大力咬脣等,反映香港學童的情緒問題普遍。社工指,家長或因為過於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子女的需要,亦可能認為子女的情緒問題只是小題大做,無需理會。如家長沒有察覺或了解子女的困擾,只會令子女更加無助。社工建議,家長應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子女有否出現異常行為,並抽時間聆聽子女的心事,而非胡亂指摘或急於糾正。
機構續指,過去一年,初小學生的求助數字較去年同期上升,尤其是在幼稚園升小一的開學初期。因升學後功課壓力增加,難以適應轉變的學生會較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因此家長在開學首兩個月,應特別留意子女的狀況,並了解他們的需要。
<<思考與討論>>
1.根據報道,以下哪些是小學生的自殘行為?(答案可多於一個。)
A. 搣眼眉毛
B. 故意跌傷
C. 大力咬脣
2. 為甚麼有些家長察覺不到子女的情緒困擾?
3. 你遇到情緒問題時會怎樣處理?
<<參考資料>>
兒童較常出現的抑鬱症狀
身體方面
– 睡眠失調,如發噩夢、失眠、睡眠過多等
– 常投訴身體不適,如頭痛、腹痛、腹瀉等
– 經常疲倦
– 難以集中精神
行為方面
– 學業表現變差,如成績倒退、欠交功課等
– 抗拒上學
– 品行問題,如不守紀律、執拗、搗亂、打架等
– 抗拒以往感興趣的活動
– 沉默寡言、社交退縮
思想方面
– 常批評或討厭自己
– 對別人的批評或拒絕非常敏感
– 對前景流露絕望感,預料自己的將來注定失敗,又或會持續面對困難
情緒方面
– 情緒低落、易哭
– 脾氣暴躁
– 不合乎常理的內疚感
– 容易受驚緊張
– 分離焦慮
協助子女強化朋輩關係的方法
– 協助子女擴展學校以外的朋友圈
– 讓子女選擇他們喜愛的興趣班,並留意參加者是否與子女年齡相若,以及該活動進行前後有否社交時間等。
– 鼓勵子女參加社交聚會或主動籌備社交聚會。
– 教導子女回應被拒絕或被取笑的情況。
– 引導子女思考對方取笑自己的原因,例如對方想表現自己或宣洩憤怒的情緒,讓子女明白只需以「不在乎」的態度回應便可。
– 教導子女處理被欺凌的情況。
– 教導子女避免與欺凌者接觸或開玩笑。
– 鼓勵子女尋找合適的人作伴以保護自己。
– 提醒子女遇到危險時要找師長或專業人士協助。
– 教導子女學習安全地使用社交媒體。
– 留意子女於現實生活和社交媒體中所結交的朋友。
資料來源: 晴報(2018年7月9日)、東方日報(2018年7月8日)
參考資料來源: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香港小學生抑鬱狀況研究調查
https://www.bokss.org.hk/content/press/38/buddies_report_final.pdf
資料整理、參考資料整理: 教育出版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