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廁可釋出數萬顆帶菌水珠

2020年2月17日

        有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指,沖廁時的衝力令廁所水產生撞擊,形成水珠。人體排出的細菌便會隨着水珠濺污環境,並隨霧化過程漂浮於空氣當中,有機會傳播新冠肺炎病毒。一項大學研究亦證明了上述說法,研究團隊在實驗室測試沖廁情况,以3種不同體積的細菌進行測試,發現每次沖廁可產生1.4萬至8萬顆水珠,細菌會隨水珠污染洗手間。如水箱位置較廁板高,或採用閥門裝置的沖水系統,水珠更可濺起至廁板外1米。團隊反覆測試後發現,當細菌體積越細,沖廁後空氣中的細菌濃度就越高。一般而言,病毒體積較細菌細,因此沖廁後,空氣中的病毒濃度會更高。

  有專家提醒市民,沖廁時必須蓋上廁板,以助減少細菌隨水珠和氣霧污染廁所和空氣。然而,廁板和廁缸之間,仍有數毫米縫隙,細菌可以透過霧化過程離開廁缸,並飄浮於空氣,污染廁所內的其他物品。因此,專家建議市民沖廁後,應關閉廁所門窗,並開啟抽氣扇(15至30分鐘)和屋內其他窗戶,以空氣對流來稀釋室內的細菌或病毒。以上做法不足以杜絕細菌散播,市民應定期以1:99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廁所各處,並以1:49稀釋家用漂白水刷洗廁缸。外出使用公廁時,也要避免觸摸公廁設施,如廁時亦須戴上口罩,以預防感染病毒。

【思考與探討

1.研究發現,以下哪項會在沖廁時隨着水珠散發到空氣中?
   A. 臭味
   B. 紙巾碎
   C. 細菌

2.為避免傳播病毒,使用廁所時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3.訪問家人現時清潔廁所的方法,看看是否符合專家的建議。

資料來源: 星島日報、明報(2020年2月14日)

資料整理: 教育出版社編輯部

評分
瀏覽人數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