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環保團體估計,本港每日有超過5000萬件塑膠餐具被棄置,增加堆填區的壓力。本地一所大學工學院和商學院的3名學生,研發出一種純素和可生物降解的可食用餐具,用以替代即棄餐具。該餐具由全麥麪粉製成,首先將麪團切成筷子、湯匙、餐刀等形狀,然後再放進烤爐焗1小時。產品製成後,他們邀請他人試用餐具進食拉麪、飯等食物,確保這些貌似餅乾的餐具不會在進食時斷裂。實驗證明,把餐具浸在湯麪30分鐘,餐具仍能維持原狀。同時,這種食用餐具的味道較淡,以此進食並不會影響食物的味道。食客於用餐後,可順道把餐具吃掉;即使吃不下,本身為有機物的餐具亦較易自然分解,可減輕對環境的負擔。
他們憑這項發明在創業比賽中獲得獎金,並利用這筆獎金成立了一間公司。他們認為港人的環保意識越來越高,相信未來更多人會接受可食用餐具,因此計劃與本地餅店合作,把可食用餐具推出市場。他們亦將考慮研發不同味道的餐具,以切合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民的口味,例如港人較喜歡大蒜、肉桂等味道,而印度人則喜歡香料和小茴香等。
【思考與探討】
1. 文中提及的可食用餐具是由甚麼材料製成的?
A. 木薯粉
B. 粟粉
C. 全麥麪粉
2. 承上題,該餐具的製造過程是怎樣的?它與一般即棄餐具有甚麼不同?
3.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怎樣減少使用即棄塑膠?說說看。
資料來源: 東方日報、香港經濟日報(2020年8月10日)
資料整理: 教育出版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