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仍受疫情影響,莘莘學子及家長都要改變學習模式。由面授課堂轉為以網上與老師和同學見面,而且在家學習似乎遙遙無期,無疑對各方來說都是一大挑戰。雖然在家學習省卻了準備出門及乘車到校的時間,但家長卻紛紛表示,孩子即使多了時間,卻比以往更為懶散,做事要家長講很多遍才去做,甚至乎動也不動,只顧看電子產品,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又可以如何處理呢?
我們認為簡單的事,對小孩而言卻未必是易事,因他們的執行功能和自我調節能力尚未成熟。如要孩子同時處理兩件事情,例如他們起床後,即吩附刷牙、穿衣及吃早餐,他們往往未能組織出有效率的計劃,以至於執行事情的能力上或會未如大人眼中般理想,總會看起來慢吞吞,甚至不願做的模樣。再加上家長大部分時間誤以為子女是拖延不做事,一直在旁嘮叨,孩子已難以接收及轉化指令,這只會令他們更難培養出主動做事的好習慣。
以下介紹三個漸進式遊戲,讓我們從玩樂中協助孩子改善拖延症。
1)叫名字
我們常說孩子還是處於富幻想力的階段,是他們最具創意力的時候,亦同時會使他們常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當耳朵沒打開,當然是難以接收旁人的指令。當大人要讓孩子做事時,需要先確定孩子是有聽到,我們可以透過「叫名字」的遊戲,邀請孩子當聽到自己名字時即時答「有」,同時也請家長聽到孩子呼喚時亦積極回應,這樣不但能訓練孩子在社交技巧中有基本溝通回應,也能確保孩子是有聽到,隨後才向孩子交代要做的事情。
2)做任務
於開課後,學童每日需要做的事情就會更多,由起床後自理,以至到安排上課及課後自習,家長可與孩子一同設計任務表格,將每日繁瑣的小事情變成具挑戰性的任務,每日睡前寫下翌日的待辦項目和完成時間,當孩子每完成一項任務後,都以貼紙或印章在表格上顯示已完成,這樣的視覺提示,不但會讓學童明確見到哪些是已完成的工作,當見到貼紙或印章亦會達到鼓勵作用,有助建立自信及成功感。
3)練順序
如以上兩個方法都已掌握,就可以透過具有順序概念的活動來提升執行活動的能力,例如:以不同顏色的積木讓孩子完成模仿排序、按數字順序連起圖案、根據「收買佬」指令順序於家中找尋相應物品等,藉由類似的小遊戲都能讓孩子練習對順序的記憶。若日常給予孩子的任務較複雜及多步驟,則建議家長協助將其分拆成小任務,舉例,以一首兒歌的時間完成執拾積木玩具,取代只指示孩子完成執拾房間裡的所有玩具,這種目標明確的指示,往往能讓孩子更容易完成繁複的工作。
雖然學習模式有變,對家長及學生來說都會是個新挑戰,但我們依然可在日新月異的環境下,從日常活動中讓孩子獲得成功感,久而久之令孩子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讓他們日後都能主動完成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