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說話就是孩子的內在對話
家長花光心血提供最好的教育給孩子,為的都是希望孩子的人生路易走一點,將來有份好職業及收入穩定,自給自足已於願足矣,可是在過程中,家長有時會迷失,以為眼前孩子的表現便是全部,尤其是人手不足或時間趕急時,會說了些事後可能會後悔的話:
「你又在慢條斯理的幹什麼呀?」(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我是一個做事很慢的人)
「很多同班同學都能自行如廁了,你何時才不用尿片呀?」(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我的能力不及同學)
「你有這麼多玩具,弟妹玩一下有什麼關係?不能這樣自私。」(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我是一個自私的人/ 弟妹又害我被駡了,他真是討厭。 )
幼兒尚未有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你的說話他都照單全收;當遇到問題時便會以這些角度為切入點去思考。然而……
先做正面樂觀的家長
看到這裡,你可能很自責,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而害了孩子。親愛的,天下間哪有完美的家長?以上這些話我全都說過。育兒的一大樂趣是跟孩子一起學,反省過後對自己了解更多。這些話可能沒有營養,可是有時真的沒辦法,尤其是當我面對大寶、二寶一起哭鬧二重奏,快要震破耳膜時,對於本來不夠休息的我,簡直是挑戰人體極限。
孩子們需要的可能是一個示範:媽媽可以犯錯但媽媽可以改正過來。當父母跟孩子關係好時,孩子會感受到父母誠懇的努力,可以不計前嫌又再無條件的愛你,所以父母們不必因為要提供良好環境而扭曲自己,反而是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及脆弱點,分一些愛先照顧自己的內在孩子,才有持久的力量培育幼兒。
當我比較不疲累的時候,我便能有空間思考以下應對:
「讓我來幫你尋寶,看看你的牙縫有沒有寶藏?」
「你未想去廁所不用著急,不如我們一起選購你喜歡的學習便座?」
「你很著緊你的玩具,不想分享也可以;你先玩一會兒,玩完才讓弟妹玩一會,我之後買一個一模一樣的玩具給弟妹便可以一起玩了。」
家長安穩的存在就是對幼兒最好的身教,調整好自己的身心狀態,再實行以下策略便可以事半功倍:
1. 不設限的家庭環境
如家中有十歲以下孩子,所有傢俱、電器甚至衣物、用品,盡可能愈廉價愈好:
當孩子弄髒或弄壞了平價的物件,家長都不會心痛,發現時便不會反應過大,令孩子以為犯了彌天大錯,產生陰影,以後便不敢冒險。當然如果孩子刻意破壞是一定要懲罰的,但一些無心之失,譬如搬碗入廚房途中跣手摔破了便可以平靜的教孩子,手太髒便先洗手才搬碗、每次不要搬太多碗碟等等。
做足所有安全措施,然後放心讓孩子探索,不必時刻盯著他確保安全:
門縫要配以防夾手膠條、尖角要有保護套、收起窗簾繩及其他繩子、固定好電線、妥善遮蓋插座、衣櫃和儲物櫃全部要釘上牆、用膠紙封好搖控器的電池位置,以防孩子誤服掉下來的電池、收起細小零件、沙發前放地墊等,做好所有安全工夫,便不用時刻提醒孩子小心這小心那,孩子便可自由探索。
2. 自信由家務做起
家長由加固開始訓練孩子自行進食,直到孩子懂得走路時,逐漸加深孩子家務參與度:
孩子由拿自己的膠碗膠碟入廚房開始、到兩歲半左右便可以拿玻璃器具;摔破是必經階段,家長可先預備小掃帚和垃圾鏟,教孩子清潔方法,讓他們嘗試清潔,事後才低調收拾;孩子知道自己犯錯會被接納,同時有能力修補錯誤,對自己和照顧者的能力都很有信心,並會以同樣的信心看未來。
處理家務當中感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個成員,而不是最重要的人: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的核心,便會將自己的成敗看得太重而不敢嘗試。父母才是家庭的核心,萬大事有父母扛,而自己有能力承擔而完成自己的份內事,孩子便能安心的冒險,在需要時尋求父母幫助。
孩子由初生只有手抱般大小的粉糰,只懂無助的哭泣,數年間便成長為一個對任何事都有意見、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小人兒,父母可以幫孩子貼地的建立自信,讓孩子認識到:「世界雖然充滿危險,但我知道如何應付。大地在我腳下,我的每一步都是踏實的向前走,步向康莊的未來。」
以上資料由© 2020 Healthy Seed Limited提供
慈慧幼苗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