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較其他年齡層焦慮抑鬱

2025年1月20日

  年輕人的精神健康近年備受關注,有多間本地大學合作進行有關不同世代香港人的心理健康和抗逆力研究,並於前日(14/1)公佈結果。研究發現,分別有22%、21%和17%受訪者有壓力、焦慮和抑鬱徵狀;當中介乎18至27歲俗稱「Z世代」年輕人的情況較其他羣體嚴重,31%人有焦慮徵狀。

  研究團隊於2023年至2024年訪問了10 136名香港市民,並根據他們受訪時的年齡劃分為4個世代羣體(包括「戰後嬰兒潮」、「X世代」、「Y世代」、「Z世代」)作比較,當中24%人為「Z世代」。研究顯示,23%、31%和22%的「Z世代」年輕人分別有壓力、焦慮和抑鬱徵狀,他們的焦慮和抑鬱徵狀比率明顯高於其他年齡層。研究亦顯示,創傷與心理健康有重大關連,曾經歷創傷和逆境的羣體,均出現較高的壓力、焦慮和抑鬱徵狀。分析發現,「Z世代」遇到的創傷普遍比其他世代少;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和對生活積極度亦較低,人生觀較負面。

  研究團隊表示,研究結果與全球趨勢相若,「Z世代」有焦慮和抑鬱徵狀的比率較高,與他們意識到自身困難、較願意分享情緒狀態,以及更關注心理健康有關。團隊續指,各世代面對各種困難不容忽視,不能靜待創傷自然痊癒,建議相關機構提供更多針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服務,以增強他們的抗逆和情緒調節能力。研究團隊認為支援有自殺風險中學生的「三層應急機制」屬好制度,當局應該保留該制度,並加強教師和社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訓練。

資料來源:明報、東方日報(2025年1月15日)、香港經濟日報、am730(2025年1月14日)

參考資料
4Rs自我照顧路線圖

  • 休息
    – 每晚有9至12小時的睡眠,並建立規律固定的睡眠時間。
    – 睡前若有擔憂的事情,可以將事件寫下,留待明天處理。
    – 睡前避免使用電子產品(例如電腦、電視或手機等)或進行劇烈活動。
  • 放鬆
    – 安排自由創作時間,例如自由作畫、隨意舞動身體等,以釋放壓力。
    – 選擇感興趣或休閒的活動,例如砌模型、做勞作等。
    – 遊覽博物館、郊野公園等不同地方,以發現新樂趣。
    – 選擇合適和有興趣的運動,例如跑步、跳繩、踏單車等。
    – 進行低強度運動,例如做家務、散步等。
  • 人際關係
    – 與家人朋友分享每天的趣事和挑戰等,以進行情感交流。
    – 主動在課室或家中幫忙做雜務或家務。
    – 向親人、朋友、老師、同學等表達謝意。
  • 抗逆力
    – 訂立生活作息表,分配好學習、休息和玩樂的時間。
    – 對於會令你感到壓力的事(例如小測、考試等),應及早作出計劃。
    – 學習正向思維,善用正面的自我對話,例如「我只是暫時未做到,透過合適的方法和策略,我會做得更好」。
    – 視每次挑戰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 每天讚賞一下自己,欣賞自己每天的進步。

 

參考資料來源:
教育局(「校園‧好精神」學生精神健康資訊網站)──4Rs自我照顧路線圖

參考資料整理:《今日常識新領域》(第三版)新聞速遞

評分
瀏覽人數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