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問題持續,引致過敏性疾病增加。有醫學期刊的論文指出,全球暖化情況持續,結果令數十年間的全球過敏性疾病增加3至5倍,原因是温暖和潮濕的環境,有利常見的致敏原如花粉、塵蟎、黴菌和真菌等滋長,誘發更多過敏疾病,包括鼻黏膜炎、眼炎、哮喘、濕疹等。其中一位發表論文的醫生解釋,全球暖化引發更多暴雨和風暴,增加洪水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並加劇建築物表面的磨損,同時潮濕環境亦會令黴菌快速增長,種種原因令環境中的致敏原增加。
此外,氣候變化亦會影響糧食供應,令新鮮食品價格上漲,因此消費者轉向購買便宜但含人造色素、化學品和防腐劑的不健康食品,增加患炎症、心血管和胃腸病等疾病的風險。
該論文引述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指,估計在2030至2050年間,全球暖化將導致每年額外多25萬人死亡。推算香港平均每日28.2℃的環境下,每升温1℃,便增加1.8%死亡率。論文指全球暖化是公共衞生危機,建議國際社會應合力建立具法律約束力的強制性措施,以保護林木和節省能源,並鼓勵市民實踐低碳生活,以減緩全球暖化。
<<思考與討論>>
1. 根據上文,全球暖化問題持續會引致哪些過敏性疾病增加?(答案可多於一個。)
A.食物敏感
B.濕疹
C.哮喘
2. 承上題,全球暖化怎樣導致過敏性疾病增加?
3. 除增加過敏性疾病外,全球暖化加劇還對人類的健康有甚麼影響?說說看。
<<參考資料>>
全球暖化
– 地球表面的熱量主要來自太陽,太陽輻射主要以光的形式令地球受熱。
– 為了平衡吸收的入射能量,地球亦會向太空輻射出等量的紅外線。
– 大氣中的温室氣體會吸收部分地球釋放的紅外線,然後更將部分紅外線再輻射回地球,形成温室效應。
– 如果大氣中的温室氣體濃度增加,地面吸收的熱量會比以前多,地球的氣温就會上升。
– 如果大氣層沒有温室氣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會是現在的14.5℃,而是-18℃左右。
– 18世紀開始,經濟和工業活動急速發展,這段期間人類大量耗用地球上的能源和資源,尤其是使用化石燃料,引致大量温室氣體的釋放,令大氣中的温室氣體濃度上升。地球就像被無形的大棉被覆蓋,温室效應增強,導致全球暖化。
減緩全球暖化
– 我們必須將全球平均氣温維持在不超過工業革命前(1750年代或1850年代)2℃或以下的水平,以避免人類和自然生態系統因氣候變化而遭到嚴重衝擊。
– 於1990年至2000年間,全球平均氣温已較工業革命前高約0.6℃,亦即是離開「兩度目標」只剩下1.4℃的空間。
– 許多國家都正積極採取各種策略,以減少能源供應和需求方面的温室氣體排放。
– 在能源供應方面,人們可以透過發展潔淨和高效的發電和輸電技術來減少温室氣體排放。現今已越來越多地區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
– 人們節約能源的意識也不斷加強,如關掉不必要的電燈和設備、調節空調的設定温度避免過冷、採用感測器來減少各種設備和電器的不必要運行等。
– 節約用電是減碳的首要工作,而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是減碳的另一重要做法。
全球暖化
地球表面的熱量主要來自太陽,太陽輻射主要以光的形式令地球受熱。
為了平衡吸收的入射能量,地球亦會向太空輻射出等量的紅外線。
大氣中的温室氣體會吸收部分地球釋放的紅外線,然後更將部分紅外線再輻射回地球,形成温室效應。
如果大氣中的温室氣體濃度增加,地面吸收的熱量會比以前多,地球的氣温就會上升。
如果大氣層沒有温室氣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會是現在的14.5℃,而是-18℃左右。
18世紀開始,經濟和工業活動急速發展,這段期間人類大量耗用地球上的能源和資源,尤其是使用化石燃料,引致大量温室氣體的釋放,令大氣中的温室氣體濃度上升。地球就像被無形的大棉被覆蓋,温室效應增強,導致全球暖化。
減緩全球暖化
我們必須將全球平均氣温維持在不超過工業革命前(1750年代或1850年代)2℃或以下的水平,以避免人類和自然生態系統因氣候變化而遭到嚴重衝擊。
於1990年至2000年間,全球平均氣温已較工業革命前高約0.6℃,亦即是離開「兩度目標」只剩下1.4℃的空間。
許多國家都正積極採取各種策略,以減少能源供應和需求方面的温室氣體排放。
在能源供應方面,人們可以透過發展潔淨和高效的發電和輸電技術來減少温室氣體排放。現今已越來越多地區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
人們節約能源的意識也不斷加強,如關掉不必要的電燈和設備、調節空調的設定温度避免過冷、採用感測器來減少各種設備和電器的不必要運行等。
節約用電是減碳的首要工作,而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是減碳的另一重要做法。
資料來源: 晴報、星島日報、明報(2018年6月20日)
資料整理: 教育出版社編輯部
參考資料來源:
中電能源通識站──全球暖化
https://www.ls-energy.hk/chi/impact-on-the-environment-global-warming.html
香港天文台──氣候變化小百科
http://www.hko.gov.hk/prtver/html/docs/climate_change/faq/faq_u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