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要數兒科裡常遇到的不適狀況,像消化不良等脾胃病肯定數一數二。兒童的五臟功能成而未全,全而未壯,一旦飲食不節,脾胃便會首當其衝出現問題。
要是孩子胃口欠佳、不想吃飯,很多時家長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是不是孩子的脾胃虛弱、血氣不夠,因此孩子的食慾便會變差。是否需要吃點中藥補一補脾胃呢?」對於有一點中醫知識的父母,他們會搬出像「小兒脾常不足」的理論,覺得小朋友沒胃口吃飯,一定是由於脾虛。不過事實上,孩子的胃口欠佳,很多時都跟小朋友的飲食習慣不適當有關。
中醫的兒科理論認為小兒「脾常不足」,這個脾常不足應該是生理性的,原意並不是指小朋友都是脾虛而需要吃補脾的藥物或食物。小兒脾常不足的實際意思,是指小朋友年紀小,五臟機能未完全發育,脾胃的消化能力亦有較多限制,因此在飲食上不能吃得過飽,食物亦應以容易消化、簡單、清淡為主,否則孩子的脾胃就未必受得了而容易產生脾胃病。在臨牀上,小朋友會出現脾胃病,在次序上很多時都是飲食不節在先,擾亂了脾胃的正常功能,而小朋友對飲食不節帶來的影響又特別敏感,因為飲食不當而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繼而出現像食欲不振、嘔吐、泄瀉、腹痛等與脾胃失調有關的症狀。
在臨牀上,所謂調理脾胃,重點不是在於補益,而是要設法改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如果一味強調補脾,而忽略其運化功能,是不適當的,尤其在兒科方面更是如此。小朋友不肯吃正餐,或正餐吃得很少,家長不應該第一時間考慮補脾,而應該先檢討孩子的飲食習慣,例如看看會否是平日吃得過飽食滯了,或者是正餐之間的零食吃得太多,又或者是小朋友有偏食的壞習慣等。當然如果孩子患上外感,或太過疲累、大便不通等都會影響胃口,這就要針對具體問題治理。
有促進脾胃運化功能的常用食療配搭,通常包括理氣、消食、健脾、祛濕四個元素,用來改善孩子的消化功能,如「陳皮內金粥」。
陳皮內金粥
材料:雞內金(搗碎)10克、陳皮5克、白米或小米100克
製法:將所有材料洗淨放入鍋中,加水煮粥。
功效:理氣燥濕、消食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