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蒙納士大學輔導學碩士及密芝根洲大學心理學學士畢業,曾於美國法庭和大學合作的計劃中擔任監督,利用認知行為治療及存在心理學,引導在緩刑期的少年重拾自我和正確的人生方向,現於香港基督教青年會 (YMCA) 為家長提供自閉症訓練及社區心理輔導及臨床心理服務,及於輔導學碩士實習中心擔任監督。
面對「過度活躍症」這種小孩精神症狀,普遍家長會有兩種反應:一是「細路哥百厭、紮紮跳無時停好正常,我個小朋友應該無問題」,二是「咦,我個小朋友都好似成日集中唔到、亂跑亂跳,睇嚟要帶佢睇醫生」。究竟什麼是「過度活躍症」?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小孩有什麼特徵?家長應如何辨認?
許多人對過度活躍症有著不同的迷思,有人認為它是管教不善的後果、有人認為是孩子「天生百厭」。其實,過度活躍症的學名是「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過度活躍症是兒童發展性的障礙之一,會影響小孩的心理狀況、學習能力及社交能力等。然而,過度活躍症經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1],此障礙除了因不合適的管教模式或成長環境等因素而造成外,亦較大機會是基於遺傳或先天性腦部部分軟弱而令小孩無法自主部分大腦的指令。由此可見,任何類型的小孩均有機會患上過度活躍症。
了解到導致過度活躍症的成因,但最令人不解的是:如何可以分辨出孩子是行為上的不合作或有吸引別人注意之舉,還是確診患上過度活躍症呢?一般而言,小孩達到三歲時已經可以進行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評估;而通常由臨床心理學家進行的評估都較為專業和準確。家長在決定帶子女進行過度活躍症評估前,可以先觀察子女的行為表現。然而,一般人認為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小孩會「四圍走、無時停」;雖然一般小孩都比較好動,但與正常小孩的分別是,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小孩會有以下三個行為特徵:
1.專注力很低,包括學習時或參與活動時
2.情緒起伏很大,經常不能自制
3.說話、做事欠缺組織能力
患上過度活躍症的小孩的智商並沒有受病況影響,而是因為情緒及專注力問題而導致影響學業成績。若家長發現子女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可以嘗試改變教育小孩的模式,讓子女提高學習效率。父母可與子女「約法三章」,在玩樂或學習前定下規則,例如:父母做「交叉」手勢,子女就要停止手上的工作或活動。家長亦可以多用遊戲方式教導小孩自律,如「老師話」這種要求玩家跟從指令的遊戲,能夠讓小孩學會控制情緒和聽從父母、師長的話。然而,當以上三個行為特徵開始嚴重化,家長應帶子女進行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評估,並讓子女接受藥物或輔導等治療,減輕過度活躍症對子女成長的影響。
參考資料:
跳跳紮無時停,6大行為顯示過度活躍症 - 郭迪舜博士
http://www.icmh.com.hk/new_page_1a2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