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2017年起試用可模擬人類步行姿勢的「外骨骼機械人」,讓因意外或癌症等原因導致脊椎受傷的患者,或有脊椎功能障礙的長者重新學習步行,並於2022年9月起在3間脊椎受傷復康中心正式推行。
有物理治療師指,在醫管局引入「外骨骼機械人」前,通常會安排患者使用傳統外支架進行復康訓練。這種需由物理治療師或照顧者人手操作的外支架,會以鐵枝支撐患者的膝蓋和腳板,患者要運用雙手和腰部力量,支撐身體和活動雙腳,體能消耗極大,因此訓練時間只能維持約5分鐘,步行距離也甚短。此外,患者需要花時間度身訂製適合自己的支架,令他們難以在黃金復康期內儘快完成治療。
其中一名病人陳先生前年因雙腿無力而跌倒,臨牀診斷為脊椎退化。他指當時下肢全無知覺,約1個月後完成手術,需重新學習步行,其後獲轉介至九龍醫院接受復康治療。在進行步行訓練時,他會穿戴「外骨骼機械人」協助承托背部和雙腿,物理治療師則會從旁協助,檢查他的步行姿勢和肌肉收縮狀態是否理想。經過約1個月的首階段治療後,陳先生已可自行用拐杖走路。
醫管局表示,自2022年9月起評估54位患者,逾87%的人認為使用「外骨骼機械人」後身體機能有所提升。患者認為機械人安全,而且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軀幹和下肢力量等。目前,醫管局轄下的薄扶林麥理浩復康院、九龍醫院和大埔醫院,均配備「外骨骼機械人」,現在每年可提供約3000次服務,局方會視乎成效,下年度研究進一步擴展服務範圍。
資料整理:《今日常識新領域》(第三版)新聞速遞
參考資料
醫療機械人
參考資料整理:《今日常識新領域》(第三版)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