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全新特別展覽「流動的盛宴 ── 中國飲食文化」(「流動的盛宴」展覽)於3月19日揭幕。作為「香港藝術三月 2025」的重點節目之一,「流動的盛宴」展覽以嶄新角度 ──「流動」串聯中國飲食文化,精選逾 110 件珍貴文物,深入探索食物器具、飲食習慣和傳統風俗的演變,呈現中國歷史上千姿百態的飲食文化和生活面貌。展覽由即日起在博物館展廳 8 向公眾開放,展期至 2025 年 6 月 18 日。
展覽匯聚故宮博物院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珍貴館藏,包括來自前者的 8 件中國國家一級文物,同時雲集大英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香港藝術館和香港茶具文物館的精彩文物,並沿着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 10000 年–公元前 2000年)至清代(1644–1911 年)、橫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結合多媒體和新科技,生動展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精粹。
嶄新角度「流動」串聯中國飲食文化:跨越生死、文化、山水、時間
紫禁城內日理萬機的皇帝並沒有固定的吃飯地點,用膳的時間一到 ,御膳房便須將餐具和飯菜送到皇帝所在地點。受此啟發,展覽從歷史文化和傳統風俗中確立三個與「移動」食物和食具有關的主題,包括「跨越生死」、「跨越文化」、「跨越山水」三個單元,分別探討飲食器具在精神、文化與空間中的移動。展覽最後單元「跨越時間」則運用多媒體手法,讓觀眾在虛擬餐桌上探索當代食器與傳統飲食文化之間傳承創新的關係。
第一單元「跨越生死──禮食同源」:展示了新石器時代至漢代(公元前 206–公元 220 年)與飲食相關的禮器及陪葬品。重點展品包括故宮博物院所藏、西周(約公元前 1100–公元前771 年)時期的作父丁尊等用作祭祀的青銅禮器,它們被視為溝通人神天地的重要媒介。戰國(公元前 475–公元前 221 年)的綯紋豆,是用作盛放醬菜、醃菜、肉醬、肉汁等的器具。根據中國第一部分析漢字的專著《說文解字》解釋:「豐,豆之豐滿者也。」一些學者進一步解釋「豐」字是豆上放兩串肉的象形,而「禮」字亦從「豐」,可見飲食器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
穀倉、水井、灶、豬舍及雞籠等陶製的微縮模型則在西漢(公元前 206–公元 8 年)中晚期盛行,不但反映當時飲食文化蓬勃發展的面貌,亦代表人們對來世生活富足的祈求。而由香港藝術館借展的烤蟬爐,以低溫的鉛釉燒製,顏色奪目,爐上的烤架設置兩排蟬,反映當時人們有吃蟬的習慣。
從飲食器具一窺中外交流歷程
第二單元「跨越文化 ── 胡食風尚」展示了唐(618–907 年)、宋(960–1279 年)和元代(1271–1368 年)的文物,探討中國與中亞和西亞在飲食文化上的交匯融合,反映傳統飲食的豐富多變 。胡風食材、飲食器具及高足家具經絲綢之路進入中原,改變了中原的飲食文化。由中亞引入的食材大多以「胡」字(「胡」即外來)命名,包括胡椒、胡桃和胡麻等食材,至今仍被廣泛使用。本單元展品之一唐代多曲長杯(起源於薩珊王朝[今伊朗一帶]),學者認為它與「叵羅」屬同一器物 ,「叵羅」在唐宋詩詞中屢有出現,有酒杯之意,如「詩仙」李白(701–762 年)有詩云:「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時至今日,廣東話中仍以「金叵羅」一詞來形容極受寵愛的孩子。本單元亦展出唐代鳳首壺,此執壺有「把手」和「流口」,展示了胡人以傾注方式倒酒的飲俗,如何改變中原舊有以勺或斗斟酌的盛酒習慣。
隨着外來食品傳入中原,唐代出現大尺寸的盤以盛裝胡餅、酥山(類似刨冰)等。中國的大盤到了元、明時期更發展成重要的外銷商品,在中東地區廣受歡迎。據鄂圖曼帝國史料記載,統治者蘇丹登基、壽辰、婚禮等大型典禮時,瓷器經常被用作宴會餐具。展品之一的明代纏枝菊蓮紋盤,與伊朗阿德比爾清真寺收藏的十五世紀青花盤極為相似,反映出文化交流的多向性。
文人雅士遊宴影響後世
第三單元「跨越山水 ── 遊宴之樂」透過明(1368–1644 年)、清時期描繪遊宴場景的文物及當時製作的遊具,展現飲食在山水之間的移動。歷史上著名遊宴是眾多書法、繪畫及各種工藝品的創作靈感來源,例如清代重要宮廷畫家丁觀鵬(活躍於 1726–1770 年)的《夜宴桃李園圖》,描繪了李白與堂弟們在桃花盛開的園林中聚會宴飲。
明清時期江南遊船宴飲風氣尤盛。晚明的文人雅士認為雅致的遊船為載「賓主六人,僮僕四人」的小舟,並可一邊行舟一邊起灶煮茶。矚目展品大英博物館藏清代象牙船,生動刻畫了水上遊憩飲食的場景:船篷下,兩位留着鬍子的長者正聊天喝茶;船上另有人手捧食盒等,還有人從水中撈起河鮮。
外出遊宴時承裝食物、食具的匣盒,其設計能讓每件東西各安其位,移動時不會彼此碰撞。清宮更利用這些匣盒來整理和貯存文物。展覽展示了組裝於清代的多寶匣,在精巧箱盒裏盛裝各種不同材質之古玩,令其成為精粹的集錦、瑰寶的拼盤。
展覽第四單元「跨越時間 ── 傳承」設有多媒體互動裝置,巧妙結合古今場景和器物,邀請觀眾享受一場跨越時空的盛宴。觀眾可於虛擬餐桌上進行模擬點餐,藉觀賞不同菜式的烹調過程,回顧食器的前世今生和使用方法。
為配合「流動的盛宴」主題,博物館亦將舉辦一系列教育活動,包括透過複製品體驗文物的觸感、連結四個展覽單元的集章活動、遊宴提盒製作工作坊、公開講座,以及專為學生而設的學習資源小冊子。此外,博物館推出與展覽同名的出版物《流動的盛宴 ── 中國飲食文化》展覽圖錄,備有繁體中文及英文版本。全書收錄本館專家和其他學者撰寫的六篇專文,全面展現五千年來人們如何帶着食物和食器四處移動,以準備來世生活、適應外來飲食習慣和享受戶外野餐,為了解中國飲食文化提供全新視角。圖錄將於博物館地下的「ART EXPRESS by 商務印書館」有售,並稍後於各大書店發售。
「流動的盛宴」展覽將於 2025 年 3 月 19 日在博物館展廳 8 正式開放參觀,展期至 2025 年 6 月 18 日。此特別展覽的成人門票為港幣 150 元,特惠門票*為港幣 75 元;購買全館通行門票者,可於同日參觀博物館展廳 9 的「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 ── 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特別展覽,成人門票為港幣 220 元,特惠門票*為港幣 110 元。上述門票均包含於同日參觀博物館專題展覽(展廳 1 至 6)**,詳情參閱博物館網站。訪客可透過西九文化區的網上售票平台或票務合作夥伴購買。
* 特惠門票適用於 7 歲至 11 歲小童、全日制學生、60 歲或以上長者、殘疾人士(與一名同行照料者)與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