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在今年3月至5月期間,進行「高小學生打機習慣調查」,以問卷形式訪問2006名小四至小六學生。學生根據問卷內容進行比較,檢視他們的打機習慣,包括使用電腦、手提電話、掌上遊戲機、家用遊戲機的線上或離線遊戲等。結果顯示,9.8%學生有風險及可能出現打機成癮,約有14%受訪者每星期平均花超過21小時玩電子遊戲,其中13.9%男生及約6%女生,平均每天打機3小時以上,亦有個別受訪學童每日打機長達13小時,遠遠超出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日少於兩小時使用電子螢幕的指引。
負責調查的項目統籌指出,打機成癮主要來自學童面對社交及學業壓力,令他們依靠「電子奶嘴」來逃避問題和得到成功感。學童打機成癮有三項特徵,包括是60.3%受訪學生認為「連自己也感到花在打機的時間過多」;55.2%學生的「玩完電子遊戲後,想繼續再玩」;以及34.6%學生「即使不在玩電子遊戲的時候,也會想着玩電子遊戲」。部分學童表示因朋輩壓力而「被迫打機」,也有學童是生活苦悶所致。
另外,約25%受訪學童指電子遊戲經常含有暴力畫面,有學者擔心,學童有機會因好奇心及模仿力,以真人試驗暴力行為。一間小學的學生輔導主任透露,該校學生平均每日打機2至5小時,有個別學生更每日玩手機遊戲10個多小時,以致出現尖叫和經常緊握拳頭等行為。有學者和社工建議,家長如發現學童已打機成癮,宜先了解學生打機的原因,不應完全禁止學生打機,可嘗試與子女協議每日打機時間,讓他們學習控制時間,以及減少玩暴力遊戲。同時,家長也可多抽時間與孩子互動,或增加學童其他活動的時間,以活動新鮮感代替電子產品,減少他們因無聊而沉迷打機。
<<思考與探討>>
1. 以下哪個不屬於「打機成癮」的特徵??
A. 連自己也感到花在打機的時間過多。
B. 即使不在玩電子遊戲的時候,也會想着玩電子遊戲。
C. 設定玩電子遊戲的時間表。
2.「打機成癮」會為帶來哪些負面影響?從健康、學習及社交方面討論。
3. 檢視你或你身邊的朋友有沒有「打機成癮」的徵狀。
4. 承上題,如有,你會怎樣做?說說看。
<<參考資料>>
甚麼是「打機成癮」?
- 是「網絡成癮」的一種。
- 上網成癮者不自控地玩電腦遊戲。
- 這不僅限於網絡遊戲,也包括非連線的遊戲,如電視遊戲、手提遊戲等。
「打機成癮」的特徵
- 連自己也感到花在打機的時間過多。(60.3%學童回答有)
- 玩完電子遊戲後,想繼續再玩。(55.2%學童回答有)
- 即使不在玩電子遊戲的時候,也會想着玩電子遊戲。(34.6%學童回答有)
「網絡成癮」的影響
- 上網成癮者要透過長時間上網才會感到滿足和激起興奮的感覺。
- 當他們試圖減少使用網絡時,便有可能出現吊癮徵狀,例如抑鬱、焦慮、消沉或暴躁等感覺。
- 沉溺上網行為對人體的健康影響甚大,尤其會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嚴重紊亂,導致失眠、緊張性頭痛、背部疼痛及眼睛疲勞等。
- 如果長時間過分沉溺於網上世界,上網成癮者便很容易忽略家人和朋友,影響彼此的關係。
預防「網絡成癮」的策略
- 醒覺性(Awareness):檢視個人的上網情況,以及思考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變。
- 能力(Competencies):發展以下的能力,減少上網成癮的傾向。
- 認知能力──分析上網的好與壞能力、批判能力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 社交能力──懂得怎樣與人相處,不會因為社交障礙而沉溺上網。
- 管理情緒能力──不需要透過沉溺上網去解決負面情緒。
- 有紀律地上網(Disciplined Use):訂定一些上網的原則和時間表,並紀錄上網的時間和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
東華三院青少年及家庭服務部──不再迷網
http://cyberaddiction.tungwahcsd.org/
廉政公署德育期刊(2010年1月)──親親孩子
http://www.me.icac.hk/icac/topsee/59.pdf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蘋果日報、晴報(2017年6月21日)
資料整理:教育出版社編輯部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